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站在新的時間節點上,綠色建材產業發展也站在了全新的歷史方位,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化,建材工業的轉型升級邁入新征程,綠色建材產業的新政策、新規定、新材料、新技術正在激發出越來越多的新動能,滌蕩出越來越激昂的綠色之歌。
可以預見,綠色建材產業全新的畫面正在徐徐展開,“平波漲綠春堤滿”的美好愿景指日可待。
政策紅利不斷釋放
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回首綠色建材產業過去幾年來的蓬勃發展,頂層設計向來在推動綠色建材產業突破藩籬,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方面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13〕1號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制訂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自此相關部委紛紛行動起來,共同描繪綠色建材產業發展壯大的藍圖。
過去的2017年也是綠色建材頂層設計日臻完善的一年。比如在雄安新區的規劃部署中,突出了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把“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作為重點任務之一。而重點布局的六大方向是:環境治理、清潔能源、綠色智能電網、生態園林、海綿城市與綜合管廊、綠色建筑。可以預見雄安新區的發展將會進一步帶動綠色建材周邊產品的創新和應用。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可以說,十九大報告為未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建材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線。
在綠色建材認證和標準體系建設方面,2017年12月,質檢總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認監委、國家標準委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綠色建材產品標準、認證、標識工作的指導意見》,按照國務院要求,將現有綠色建材認證或評價制度統一納入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管理。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科學、完備、有效的綠色建材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實現一類產品、一個標準、一個清單、一次認證、一個標識的整合目標,建立完善的綠色建材推廣和應用機制,全面提升建材工業綠色制造水平。
新年伊始,為充分發揮標準對產業轉型發展的支撐、引領、規范作用,利用標準推動建材行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切實做好2018年建材標準的制修訂工作,2018年1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召開建材工業標準化工作會。其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加快綠色建材標準制修訂,滿足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美麗鄉村建設等下游產業需要。隨著綠色建材標準的進一步完善,綠色建材產業的規范和可持續發展將會找到更好的抓手和依據。
綠色智造步伐加快
智能化、綠色化并肩前行
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工業強基、高端裝備創新、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是《中國制造2025》所確定的制造業五大工程。作為我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一直是貫穿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關鍵詞之一。
2017年5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發展智能制造成為下一步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國家在繼續開展“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創建的工作中,將擴大試點示范城市(群)覆蓋面,選擇20至30個基礎條件好、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城市(群),以試點示范推進《中國制造2025》。
目前,各試點示范城市(群)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圍繞構建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政策保障、人才培養等體系進行綜合試點。
建材工業在大力推動智能制造試點的同時,綠色制造工程作為落實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體現,同樣成為2018年綠色建材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工信部在2016年出臺的《綠色制造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中提出了到2020年創建萬種綠色產品、千家綠色工廠、百家綠色園區的總體目標,同時對于水泥行業提出了到2020年水泥工業噸水泥綜合能耗降至85千克標準煤這一具體要求。
2017年,在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名單中,201家綠色工廠示范名單內,全國建材行業共有27家企業入選,其中傳統水泥行業有12家企業上榜,陶瓷、玻璃纖維、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各有兩家上榜,成為區域和行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的標桿。其余上榜的還有耐火材料、輕質建材、家具、防水材料等領域企業。
可以說,在建材行業,綠色工廠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綠色制造正在成為推動建材工業提質增效,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發展綠色制造,不僅僅聚焦于生產本身,其背后是一整套產業生態的邏輯,共建綠色產業大生態,離不開各方合力。隨著中國綠色制造聯盟的成立,對于在綠色制造領域加強產、學、研、用互動交流,增進綠色制造國際合作,推動綠色制造產業發展壯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綠色制造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未來實施綠色制造還需要監督管理機制。比如,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列入綠色制造示范名單有關單位及第三方評價機構的指導、監督、檢查和管理,推動示范單位持續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先進綠色典型的以點帶面示范作用,帶動相關領域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
工業強國依靠綠色發展,方能發出時代最強音。這是時代的使命,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消費者的需求。隨著越來越多綠色制造的標桿涌現出來,越來越多的標準規范起來,綠色制造必將釋放更多的新動能,引領低碳綠色新潮流。
在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過程中,綠色制造強調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智能制造強調互聯互通、自動智能、個性服務。一個側重降低消耗,一個側重提質增效,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未來一定是綠色制造走向綠色智造,讓綠色化和智能化水乳交融,共同推動建材工業提質增效邁上新的臺階。
循環經濟高歌猛進
產業凸顯循環特性
在工信部發布的《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提到,建材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改善人居條件、治理生態環境和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支撐。因此,建材行業循環發展,意義重大。
建材行業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水泥行業為例,以城市垃圾焚燒灰和下水道污泥等廢棄物為主要原料,再添加其他輔助材料,經過煅燒、粉磨形成的新型水硬性膠凝材料被稱為生態水泥,這類材料是傳統建材的擴展。與以石灰石為主要原料生產出的傳統水泥相比,生態水泥的生產可以節約石灰石和粘土等天然原料,同時更有效且合理地處理了污染環境的城市垃圾和工業廢棄物,而生產過程中廢氣和粉塵排放更少。另外,生態水泥產品還可再生循環利用,達到與環境共生的目標,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除此之外,粉煤灰,秸稈,建筑廢棄物等等均是建材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目標。
比如粉煤灰是燃煤電廠排出的主要廢棄物,全球每年約產生20億噸粉煤灰。其中,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費國,每年產生的粉煤灰量約為6億噸,并且呈逐年上升之勢,引發的環境、安全、土地等問題也日益嚴重。
隨著循環經濟產業鏈進一步打通,建材產業不僅能將產業鏈內部的廢棄物轉化為再生產品,也能夠在節約資源、處置工業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廢氣廢水、危險廢棄物等方面,更好地發揮出建材工業的循環特性,讓綠色建材產業真正地活起來。
綠色產業鏈不斷拓展
綠色消費日新月異
從綠色發展的角度出發,新材料產業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建材工業發展的新動能,延展了綠色建材的產業鏈條。近年來,新材料產業喜訊頻傳。在國家相關政策助推下,企業紛紛加大投入,進行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碳纖維、石墨烯、氣凝膠、3D打印等前沿新材料遍地開花,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從束之高閣到被更多的人認知。
2017年印發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提出,到2020年,關鍵戰略材料綜合保障能力超過70%,新材料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業體系初步完善,明確了材料發展重點方向,提出了包括實施“互聯網+”新材料行動在內的9個方面重點任務。
2018年1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建材旗下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申報的“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相信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產業上下游的協同,越來越多的新材料將會破解目前產業化的難題。
隨著綠色建材產業的發展,建材生產呈現部品化、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綠色建筑拔地而起,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了綠色的風景。圍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和危房改造、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任務和建筑能效提升,建材原料標準化、系列化,建材消費便利化、可追溯得到進一步推進,保證了建筑品質,便利了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水平不斷提高。
特別是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持續推進中,特色小鎮和綠色鄉村的規劃建設也要強化綠色生態理念,產業方向選擇應堅持綠色標準。激發綠色產業活力是延續特色小鎮生命力的關鍵,只有將特色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收益,才能讓綠色小鎮經久不衰。
唯有打造綠色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生態經濟才會真正在新型城鎮化推進中彰顯出其獨特的魅力,真正在綠色消費中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健康、安全和便利的產品。
回顧2017年,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引下,綠色建材產業的發展激蕩人心。展望新的一年,綠色建材產業必將進一步加快產業鏈上下融合,不論是在“一帶一路”沿線開展綠色產能合作,還是推進裝配式建筑,構建海綿城市,抑或推動綠色建材產業去偽存真,培育新興建材龍頭企業,加快雄安新區建設等都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先進制造業發展、建設綠色宜居城市的應有之舉。相信綠色建材產業的發展依然使命重大,值得期待。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