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熱點 » 正文

      評論:奏響建材工業轉型升級 全面去產能的號角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8  瀏覽次數:10
      核心提示:面對產能過剩、效益下滑、增長乏力的艱難局面,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

          面對產能過剩、效益下滑、增長乏力的艱難局面,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正式發布,為推動建材工業轉型升級、健康發展確立了行動綱領。

          隨著34號文及其細化政策措施的密集出臺,在政府、協會、企業的共同努力和推進落實下,建材行業初步實現觸底回升,取得階段性成果。規模以上建材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從2016年一季度同比增長3.2%、-1.2%,到2016年全年的5.5%、11.7%,再到2017年前三季度的13.0%、25.4%,建材行業穩增長態勢得以鞏固。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建材行業能夠取得當前局面,更多的是來自于政府、行業、企業的主動作為和自律行為,諸多結構性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當前,在效益好轉和需求相對脆弱的情況下,部分企業新增產能的沖動仍然存在。經核查,2016年,新增熟料生產線35條,扣除關停產能,全年仍凈增水泥熟料產能2000萬噸;水泥粉磨能力增長重新抬頭,全年凈增水泥產能1.7億噸。同時隨著環保限制、錯峰生產等措施的不斷強化,截至8月末,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僅64.2%,比上年同期低0.6個百分點。因此,要對違規新增產能“零容忍”,真正使建材行業去產能落到實處。正如國家發改委林念修副主任在聽取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匯報時指出的,面對絕對過剩的局面,管住新增產能不容商量,小道理必須服從大道理。無論以任何理由違規新增產能,都是不講政治、不講大局,必須查處追究。

         擲地有聲的話語,明確了遏制新增不容打折。堅決剎住企業新增產能的沖動,不但事關企業的短期經濟效益,更是事關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政府發力、協會跟進、企業遵循,建材行業去產能工作已吹響戰斗的號角!

         更值得高興和肯定的是,在筑牢不得新增產能界限的同時,推動產業升級也發出了明確的信號。同樣是過剩產能,鋼鐵、煤炭行業已經為建材行業去產能樹立了榜樣。建材行業在貫徹落實34號文的過程中,創造性地運用了錯峰生產、組建區域性集團等行業調控模式,通過采用環保標準、礦山資源、生產許可證管理等綜合手段加快無效產能、低效產能退出。空間換時間并不是無限制的,面臨去產能的攻堅,建材行業同樣要借鑒鋼鐵行業清理“地條鋼”的強力經驗,堅決主動停止32.5水泥生產、加快取消32.5水泥標準,限時沽清建材行業的“地條鋼”。

         做好減法,更要做好加法。不可規避,建材行業目前仍處于大而不強的階段,在落實去產能工作的同時,更不能忽視推進建材產業轉型升級,更要注重推動建材高端產業、新產品發展。國家發改委對中國建材聯合會主導組織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國浮法玻璃”技術裝備研發創新和應用推廣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是對聯合會所確定的“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并舉發展思路的肯定,是對建材行業以科技創新進步、技術裝備提升來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體現,更是為建材行業發展加油、鼓勁。

        建材行業去產能已經進入最后的攻堅階段,我們堅信,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有力支持下,在協會組織的有效協調下,在全行業企業的共同參與下,建材行業去產能戰役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結出豐碩的果實。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