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 管理工程博士,現任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作為一家建材集團,玻璃業務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建材集團有3個玻璃研究設計院,分別位于秦皇島、蚌埠和杭州,我國的200多條玻璃線大多是這3家研究設計院設計的。過去,我國生產玻璃采用的是平拉法工藝,而英國皮爾金頓公司較早地采用了利用錫槽的浮法玻璃生產工藝,但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技術封鎖。20世紀70年代初,建材院、秦皇島院、杭州院、洛陽玻璃廠等單位聯合攻關,試制出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洛陽浮法玻璃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使我國的玻璃工業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洛玻先后在香港聯交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國內比較早的A+H上市公司,也曾是當時建材行業最好的企業。
但就是這樣一個企業,卻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敗下陣來,于2006年前后陷入債務泥潭,面臨倒閉的危險。2006年夏,洛陽市委書記帶著洛玻的主要領導來中國建材集團找我,希望把洛玻集團交給中國建材集團來運營。我十分糾結:收吧,當時的中國建材集團還很弱,弄不好會被拖垮;不收吧,洛玻如果頃刻倒下,一個擁有國家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明星企業就可能毀于一旦。洛玻像個落水的孩子,要不要去救呢,思來想去我認為還是要救。我跑到昌平的虎峪山莊找到正在那兒開會的國資委副主任邵寧,他沉吟了好久,同意我們從戰略角度出發收購洛玻。那天下著大雨,我在去的山路上被淋得透濕,但我心里只有一個念頭:無論如何都要救洛玻。
中國建材集團通過劃轉方式收購了洛玻集團70%的股份,留給市里10%的股份,其余股份由3家資產管理公司持有。這樣一來,中國建材集團就成了上市公司洛玻股份的實際控制人。當時的洛玻股份因為信息披露問題被香港聯交所譴責,在A股市場也被ST(特別處理)了。更讓我頭疼的是12億元的逾期債務,企業每天都為倒貸發愁,開始是集團借錢和提供擔保幫助倒貸,但很快集團也倒不動了。
其實洛玻的問題遠不只是資金困難,而是還有三個根本性問題。一是管理上的政企不分,市里把它當孩子養,也攤派了很多行政責任,比如,讓洛玻圍著洛陽市在一些貧困縣搞了9條燒煤的低端生產線。二是戰略方向的問題,洛玻的發展戰略應立足全國進行市場布局,向高端產品市場進軍,但它卻窩在洛陽發展低端生產線,想依靠低成本打價格戰。三是傳統的國有企業文化和大鍋飯思想,職工普遍認為自己生是洛玻的人,死是洛玻的鬼。我去企業召開了一次干部大會,居然來了400多名號稱處級以上的干部,這樣一個規模的企業,可能有5000人就足夠了,但全廠卻有12000多人。
后來,國家也對洛玻施以援手,由銀監會出面協商各債權銀行做7年的掛賬停息。國家還先后出了5億多元資本金幫助洛玻安置富余人員和開發新項目,洛陽市也利用企業拆遷給予了大力支持。中國建材集團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財力對洛玻進行結構調整,先是關閉了那9條燒煤的小生產線,上了一條高檔浮法線;同時開發電子薄玻璃和太陽能光伏玻璃,使洛玻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洛玻的A股股價也由每股2元漲到最高時的每股30多元。不過,洛玻的結構調整前前后后花了10年時間。確實,如果企業發展中戰略出了問題,要想改變可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到的。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