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部分媒體報道的“銀監會發放信貸衍生品法規草案”,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回應稱,近日銀監會起草了《關于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信用衍生產品交易業務風險管理的初步方案》,但目前《方案》仍處于研究論證階段,并非正式法規,媒體報道中有關“用于對沖風險的每種新產品須獲得銀監會批準”的說法不屬實。
該人士表示,為進一步規范管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用衍生品交易業務,有效防控風險,銀監會近日就《方案》向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自律組織和中介機構征求意見。
據了解,《方案》對商業銀行最關心的信用衍生品能否緩釋風險做了規定,要求在業務開展初期,作為信用保護買方的商業銀行,可就符合要求的信用衍生產品交易的風險緩釋認定事宜向監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在取得監管部門關于合格風險緩釋的備案后,商業銀行可以適用《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緩釋監管資本計量指引》有關要求,計量信用衍生產品交易的風險抵補作用。
知情人士透露,《方案》將首次允許金融機構利用信貸衍生品來對沖風險資產。銀監會一直對新推出的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相關的潛在風險保持警惕,起草《方案》意味著銀監會對CRM的管理可能有所松動。
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指信用風險緩釋合約、信用風險緩釋憑證及其他用于管理信用風險的簡單的基礎性信用衍生產品,即可交易、一對多、標準化、低杠桿率的信用風險緩釋合約和信用風險緩釋憑證,被業內認為是中國對世界信用衍生品市場的一個創新,類似于國際上的CDS。
中國于去年11月5日推出了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首批達成了20筆合約,其中12筆的標的為企業票據,8筆的標的為銀行貸款。該市場目前已經陷入停滯,近期一直沒有新的合約達成。交易員們表示,這主要是因為相關規定存在不確定性,特別是無法用這些合約來降低銀行的整體風險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