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CPI同比上漲5.5%,創34個月以來新高。面對嚴峻的通脹形勢,央行選擇于經濟數據公布當日再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而對于市場早前預期的加息措施,仍遲遲未見啟動。這一政策選擇立即引起了市場的巨大反應,提準當日,銀行間拆借利率、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等各類資金利率指標全面上漲。
筆者認為,目前市場對貨幣政策理解存在誤區,即認為上調利率對經濟基本面的影響甚于準備金率上調。但事實卻不盡然,由于當前中小銀行超額準備金率基本上沒有剩余,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早已高于基準利率,提準對于控制信貸影響將甚于加息。而考慮到及時提高存款利率將有助于緩解長期以來的負利率,是對抗通脹最為有效的方式。預計未來抗通脹將更加依賴于價格型工具的使用,今年年底之前,央行至少還會有兩次加息,一次準備金率上調。
一、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接近尾聲
今年以來,央行為收緊流動性,對抗通脹,頻繁使用存款準備金率這一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著“一月一調”的節奏。本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是央行年內第6次,也是自2010年1月以來的第12次上調。至此,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高達21.5%,而小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也高達19.5%。筆者認為,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對于控制信貸影響重大,甚于加息,特別是對于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的作用更為明顯。一方面,多次上調上調準備金率后,部分中小銀行超額準備金率基本上沒有剩余。雖然央行強調存款準備金率不存在理論上的上限,但繼續上調的空間已經有限。
另一方面,上調準備金率也將使得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面臨更大的難度。早前央行公布的5月M2已經降到15.1%,低于16%的既定目標。其中,企業短期貸款比例增加,也顯示了企業流動性貸款的緊缺。同時,由于銀監會實行日均存貸比75%的考核,在存款尚不充足之下,限制了銀行資金的流動。由于中小企業并非優質的放貸對象,獲得貸款更加艱難。有報道稱,浙江廣東已有大批中小企業由于難以獲得銀行貸款,相繼出現了減產甚至倒閉的現象。
二、加息是對抗通脹最為有效的工具
目前為止,我國國內的債券市場利率、同業拆借利率、貼現利率都已經基本實現了市場定價,外幣利率的市場化已基本到位,基本只剩貸款下限和存款上限方面存在管制。在貸款利率方面,面對私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方面,銀行在貸款利率上有一定的定價能力。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下,大企業的貸款利率也在上浮,當前龍頭企業的貸款利率基本為基準利率或上浮5%,其他企業的貸款利率一般上浮10%以上,而中小企業上浮則更高,有的甚至上浮30%。因此,上調貸款利率,主要影響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以及大型企業,且影響程度仍然十分有限。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講,則幾乎不會受到沖擊。
[1] [2] 下一頁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