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地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貨幣政策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難道中國經濟只要控制了流動性就能解決問題?先看看一些“表面”的現象,也許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中國經濟到底需要什么。
游資
游資近年來非常活躍,采用我們最熟悉的“游擊戰術”,轉戰于各大戰場。
游資不是“天生”的,大多來自前些年在“實體經濟”中的收獲。現在,它們從實體經濟中逃離出來,打起“投機”的主意,這只能說明在實體經濟中賺錢不易。
工資
近兩年工資不斷攀升,有的企業老板告訴我,保底3000包吃包住,都不好請到人了(指的是技術工人)。
利率
隨著央行不斷收緊“錢袋子”,銀行間拆借利率居然超過了貸款利率,說明商業銀行資金非常緊張。
中小企業
銀行資金緊張,受影響最大的,自然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本來就融資難,現在則是難上加難。一些擴張過快的中小企業,面臨倒閉或已經倒閉。
以上這些現象,彼此是矛盾的:企業經營受到銀根緊縮的影響,應該影響到對勞動力的需求,勞動力需求減少,應該工資下跌。雖然經濟學早就提出了“工資剛性”理論,但那是會以失業率上升為代價的。然而,現在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此其一。銀根緊縮,通脹率就應該下降,但近年的CPI,一月比一月高,此其二。
這些矛盾的現象似乎在告訴我們,中國的經濟,已經到了不是可以簡單地用貨幣政策可以解決的時候了。經濟發展理論告訴我們,一個經濟體從“低收入國家”向“發達國家”的轉變,要經歷要素驅動、效率驅動、創新驅動三個階段。
我們現在要進入的是效率驅動階段。要實現從要素驅動到效率驅動的轉變,靠流動性的收放或財政政策的緊松是難以解決的。這需要市場的“陣痛”。只有那些該淘汰的被淘汰之后,新的經濟力量才會誕生。
本來,中國經濟經過三十余年的快速增長,積聚了很多問題。這就好比一個人,已經跑了很久很遠了,還要強迫他跑下去,于是只有吃點“興奮劑”。但吃“興奮劑”的后果,是損害這個人的身體機能。本來休息一下,身體可能不久就恢復了。中國一直以來采用的是凱恩斯主義的“方子”,形成了現在這個“強政府弱市場”的格局,這對于此前的經濟增長是有利的,因為我們的市場還一直處于發育之中,難以有效而充分地發揮其作用。但我們應該以培育市場為重,這樣才能使經濟健康。這就像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當子女還很弱小時,父母應該多承擔些職責,但如果一直把子女視為“長不大”的孩子,那子女也許就真的“長不大”了,到了要讓子女擔負重任的時候,還是只有父母出面。但當父母力所不能及時,子女卻沒有成熟起來。所以,我的觀點很簡單,中國經濟要想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關鍵還得靠培育市場,該由市場解決的問題,政府少插手,免得在一旁“干著急”。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