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準備金率在不斷提高,但另一方面CPI數據也在不斷提高,兩者似乎成了沒有什么關聯的事物。
6月22日,國家發改委公開表示,預計今年6月份價格總水平同比漲幅將高于5月份。顯然,如果發改委的這一預測準確,那就意味著CPI將創下35個月來的新高,通貨膨脹的壓力隨之進一步加大。
從去年下半年我國開始執行穩健貨幣政策以后,央行已經連續11次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并輔之以4次加息。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每一次公布CPI數據之后,央行隨之便會提高銀行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最近的一次更是“快速反應”到了數據公布的當天。由于央行有關人士已經明確,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沒有上限,因此完全可以預計,如果6月份CPI繼續上升,再一次提高準備金率是沒有懸念的。
央行持續地、不間斷地提高準備金率,其目的自然是希望以此來回籠市場上的過多貨幣,從而使炒作勢力失去物質條件,使物價降下來。但現實已經告訴我們,這些措施效果并不明顯,一方面是準備金率在不斷提高,但另一方面CPI數據也在不斷提高,兩者似乎成了沒有什么關聯的事物。
這說明,目前由CPI走高所反映的通貨膨脹,并不像我們先前所認為的完全是由以往寬松貨幣政策導致的過多流動性所引起,而是有更深刻、更復雜的原因。
在去年的物價上升中,一些小宗農產品的炒作引人注目,如綠豆、大蒜之類的價格暴漲,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國家有關部門采取了果斷措施來打壓這些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并且很快收到了效果。但是,令人感到糾結的是,當這種炒作被成功地遏制以后,物價上漲勢頭并未遏制。
農業部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本月第2周全國豬肉價格同比上漲63.6%,而此前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也顯示,5月份豬肉價格上漲對CPI上漲的“貢獻”接近20%。盡管漲勢兇猛,但國家有關部門似乎已經放棄了對市場價格的直接干預,商務部發言人就已明確,對于豬肉價格的調控,主要還應當基于市場自身的調控。發改委人士甚至認為“目前豬肉價格在合理區間內”。因此,如果繼續將降低物價的希望寄托在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很可能會出現“你提你的,我漲我的”這樣一種局面,并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但是,這種持續的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行動,在顯示出其應對CPI上漲的疲態的同時,其副作用卻正在日趨放大。隨著銀根的不斷抽緊,商業銀行的信貸“頭寸”開始告緊,對銀行信貸依賴很強的中小企業不得不通過各種地上的或地下的資金渠道來渡過難關。現在,我國東南沿海一些地方的民間高利貸又開始抬頭,這一方面對金融市場的秩序造成了破壞,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中小企業的成本,不利于國家對物價的控制,也有礙于整個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
由此可見,運用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之類的緊縮手段,并不能起到遏制物價的作用,相反倒會誤傷實體經濟對資金的正常需求。因此,央行有必要放棄那種緊跟著CPI數據公布提高準備金率的表態式動作,而是應該認真研究宏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加強貨幣政策執行的靈活性和針對性,使有限的銀行信貸投放做到有的放矢,保證中小企業能夠得到信貸支持,使經濟繼續保持適當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