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有企業先做嘗試,到新興互聯網公司緊跟潮流,直至2005年,國家為民營企業打開赴美上市的大門,中國公司海外上市之路熙熙攘攘。《證券日報》報道稱,已有1000多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和訊網的報道也指出,僅在2010年就有34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共融資41億美元。
在短暫的二十多年海外上市發展史中,中國公司在盈利賬本上寫下了濃重一筆,然而,不容忽視的還有一些不光彩的印記,譬如會計違規操作、管理方法失當、甚至是直接的商業欺詐。自今年3月以來,超過24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爆出審計人員辭職或會計問題,投資者開始大舉撤離中資股,令相關股價大挫,美國各監管機構亦紛紛警示通過逆并購實現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蘊含風險。
事實上,會計欺詐和財務丑聞并非中國公司獨有,在美國也一直是個大問題。從安然(Enron)、世界通訊(WorldCom)財務造假以及華爾街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等丑聞背后,我們或許能夠看出,不管是在發達的美國還是發展中的中國,相關政府部門都很難在上市公司監管方面做到天衣無縫,天生追逐利潤的企業一旦不顧行業規范,在制度存有缺口的情況下,很容易在金錢的驅使下 “放手一搏”;其次,即使在暗箱操作被揭露之后,因此而受到的懲罰(經濟方面,如罰款等)對于上市公司來說不足為懼,違規操作的成本低廉,讓這些企業“無后顧之憂”。另外,在近來的一些丑聞事件中,我們也應注意到,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被丑聞纏身,也有美國金融機構有意做空中國概念股、從中謀取利益的影子。
一系列的“誠信危機”給投資者信心以及中國企業的海外形象造成的負面影響,難以簡單地用金額來計算。中國概念股近期海外股價暴跌走勢,已引起國內監管層注意,第一財經電視臺援引中國證監會官員稱,證監會重視中國概念股股價的暴跌,對于其中涉及的問題正在研究處理辦法。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