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狹義上說,內幕消息主要指涉及公司并購業務的消息。美國監管機構查處此類內幕交易向來勁頭十足,但此類內幕交易人只是城狐社鼠之輩。從廣義上說,真正的內幕信息涉及政府的重大舉措。比如,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上月底決定向市場投放大批戰略儲備石油。如果事先得到消息,那是足以牟取暴利的。
發達國家這次要往市場投放的原油加起來有6000萬桶,其中美國提供50%,歐洲提供30%,日本和韓國加在一起提供20%。其他動用石油儲備的國家還包括德國和意大利。(法國主要是核能源,所以石油儲備不多),這次出面牽頭的是國際能源局(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這個組織成立于1974年,其宗旨是抗衡石油輸出國組織。多年來,歐佩克利用其組織對西方國家時不時來個石油禁運,弄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驚一乍。所以西方國家也設立了一個組織,以協調行動,抗衡歐佩克。
國際能源局共有28個成員國,利益所在,難免有人見利忘義。這次就因為有人走漏了消息,致使6月22日下午和23日上午期貨市場的油價下跌了3%。隨后,投放戰略儲備石油的消息公布于眾,美國期貨市場的油價下跌了5%。很多人不免起了疑心,美國大宗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就此著手調查。
如較起真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這次投放戰略儲備石油,有點不按常規出牌,所以事先很難預料。商界和學界的判斷比較一致:美國投放石油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石油短缺。在戰亂爆發之前,利比亞每天生產160萬桶石油。從戰亂開始直到5月底,利比亞石油減產了1.32億桶,但這對美國煉油廠的影響實在是微乎其微。美國油廠當然也用來自利比亞的石油,但來自墨西哥灣的石油要比來自利比亞的多出70倍,來自沙特的石油要多出15倍。歷史上,美國只有兩次動用過戰略儲備石油:一次是1991年,為了美國牽頭的沙漠風暴行動;另一次是2005年颶風襲擊路易斯安那州時。
或許是大選迫近,共和黨那邊已經動起來,七八個人毛遂自薦,躍躍欲試。但美國失業率仍然高達9.2%,美國經濟仍然風雨飄搖。而從美國近代史看,如果失業率在7%以上,沒有一位現任總統當選的。奧巴馬當局擔心油價居高不下,會影響美國經濟復蘇,有點病急亂投醫了。
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國際油價飛漲,與美元泛濫不無關系。美聯儲拋出的貨幣有許多流入了大宗產品市場,用于買賣石油的投機交易。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口口聲聲地表示,“強勁的美元對美國有利”。可是從去年到現在,一年之內,美元貶值了7%。 可奧巴馬當局還嫌美元跌得不快,依然催促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似乎也不能說蓋特納在故意說謊,實在是他兩頭都想要: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頂風行船,推行定量寬松貨幣政策,但也只是暫時救了股市,肥了華爾街,對實體經濟并沒有多少效果。華爾街制造金融危機發了大財,在各國政府竭盡全力善后的過程中,華爾街又接著發大財,大有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即在數年內不休息、連續打幾仗)的戰斗作風。
2011年美國第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只有1.8%,而且其中的三分之二是業務存貨,并沒有賣給消費者或其他最終用戶。美國有些人給伯南克進言,要他再來一次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理由是美國需要再來一輪經濟刺激。但伯南克似乎有些猶豫。美國債臺高筑,一籌莫展。2008年,美國國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2011年增加到60%,2020年前將增加到85%。 民主黨和共和黨迄今仍然不能就債務問題達成共識。
美國樓價已開始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二次下跌。2008年后美國新售住房的交易,90%的房地產抵押貸款背后有美國政府為推手。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國有”企業以及其他美國聯邦機構并不直接放貸,但從放貸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處購得貸款,證券化之后分割出售,并由美國的這些“國有”企業提供擔保。如果沒有政府托市,美國房價應當下跌更快。
不過,盡管美國經濟遇到了困難,美國在國際上仍有調動和指揮能力,美國仍然是老大。既然是老大,那就有排頭兵的作用:老大動,其他人也動。老大打招呼,其他人是要聽的。美國有實力,其石油戰略儲備為7.27億桶,能夠左右大局。既然美國能夠左右油價,其他人如何通過對沖套利保值?恐怕是只能送錢。
這么看來,這次投放大批戰略儲備石油,華爾街又有人大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