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相關 » 正文

      祝乃娟:土地問責為何“只問不責”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7
      核心提示:土地問責與房價居高不下形成了眼下一道扎眼的景象。近日,國土資源部、監察部共同通報2009年度土地執法檢查責任追究情況,簡單

          土地問責與房價居高不下形成了眼下一道扎眼的景象。近日,國土資源部、監察部共同通報2009年度土地執法檢查責任追究情況,簡單說,就是“土地問責”。2009年,全國共有2個設區市、29個縣(市、區)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和分管負責人共計44人受到紀律處分。其中73名地方政府或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人受到紀律處分,僅一人降級,但無一人撤職,且有一些官員早已升遷。

          坦率地說,普通公眾的確對土地問責還寄托著不小的期望,這畢竟是一場涉及全國的、自上而下的問責行為。而且,這場問責也事關各地居高不下的房價。但是,如果對土地問責抱有過高期望的話,那么失望也將會更大。問責本身是一場事后追究制度,它難以對現狀發生本質性改變;并且,與高房價、非法占用耕地等相關的土地問責,亦不同于環保問責,此前發生過的一些影響較大的惡性的環保事件,環保問責雷厲風行,特定的相關責任人也很明確。

        但是,地方的土地違規亂建眼下并不是單個事件,而是具有普遍性。在現行行政體制框架內,中央的土地管理部門對于地方人事權并不構成決定性影響,這令問責或許更多只是“問”,“責”并不太現實。這注定了這場土地問責更多地帶有著一種道義象征,而實際結果依然會“我行我素”。

        并且,以目前的現實而言,將土地問責與地方官員升貶聯系在一起,顯然是在這個問題中加入了道德情感因素,想的過于簡單化。現時,決定地方官員升遷的主要因素依然是政績(GDP),這相當程度上取決土地開發。

        土地違規背后無疑是地方的土地財政。土地財政是大多數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支柱,據相關資料,有的地方財政甚至70%都依靠土地收入。此次通報的是2009年度情況,當時地方政府面臨的財政困難是明顯不如現在的,目前在調控房價與加息的背景下,地方如果失去土地財政,地方債務問題可能惡化。

        目前,地方政府有著自己的特殊困境,理論上它們應該是最主要的制度創新性力量、地方性公共產品的主要提供者,但是在現實中卻成了賣地的丑角,備受公眾詬病。這主要是因為,它們本身的事權與財權存在不對等。地方政府已經成為大大小小的“經營式”角色,地方政府的利益自主性近年來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全國統一的政策在地方執行不力,這是最主要原因。

        土地問責中暴露出來的圍繞土地的種種問題是需要解決的,但是土地問責這種方式值得反思。解決地方的種種土地亂相,需要改革現行的財稅制度,并且幫助一些地方進行債務重建,而不是任由土地財政繼續發展。假如不從這些源頭解決問題,那么盡管不提倡土地財政,土地財政也會以種種隱蔽的方式野蠻生長。

        公共政策分析理論認為,評估一項政策的優劣不僅是看政策初衷與設計,還需要看政策的執行力與效果。土地問責等全局性政策的初衷無疑是良善的,但是如果在地方的執行力得不到保障的話,會成為政策的一種消解性力量,并在以后會損害類似全局性政策的權威性。

        公共政策分析理論認為,評估一項政策的優劣不僅是看政策初衷與設計,還需要看政策的執行力與效果。土地問責等全局性政策的初衷無疑是良善的,但是如果在地方的執行力得不到保障的話,會成為政策的一種消解性力量,并在以后會損害類似全局性政策的權威性。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