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國內外多家媒體集中報道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后,隨著6月27日審計署公告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公布,引發了市場和公眾對地方債務危機的高度關注和持續擔憂。只有透徹理解這一問題,才能把握中國未來1-2年宏觀經濟的演進趨勢和資本市場變化規律。
總的判斷是中國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個案風險難以避免。從負債規模上看,地方政府負債規模10.7萬億,中央政府負債規模11.7萬億。中國公共債務總規模約為22.4萬億元。2010年我國名義GDP為39.80萬億元,依此可算出我國政府負債率為56.3%,處于國際中下水平,整體負擔不重。
據IMF統計,2010年,日本政府負債率在200%以上,意大利、希臘在100%以上,美國、法國、葡萄牙均在80-100%之間,而巴西、印度和俄羅斯也均在60%以上。IMF的統計數據以中央政府負債為主,如果加上地方政府負債,則上述國家的負債率將更高。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債務基本上是內債,同日本類似,相對歐美債權人大規模分布海外的情況來說,要穩妥的多。
從償債保證上看,中國財政總體情況強健,財政收入份額每年占GDP約30%以上。此外,政府掌握著巨額可盤活國有資產和城市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對政府負債償還具有較強的保護作用。
從風險類型上看,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面臨的主要是再融資的“流動性風險”,而非無力清償債務的“償付風險”。從目前媒體報道案例來看,都是由于短期資金鏈出現問題導致債務展期出現困難而引發的違約擔憂。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2011-2013年將是地方政府債務到期償還高峰,地方政府債務償還壓力較大。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中,2011年、2012年到期償還的占24.49%和17.17%,2013年至2015年到期償還的分別占11.37%、9.28%和7.48%,2016年以后到期償還的占30.21%。
另一方面,從去年6月份以來,銀監會加大了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清理的力度,嚴格信貸準入條件。2011年銀監會進一步明確要求平臺貸款“不得新增、不得展期、不得借新還舊”,大量以前靠“短貸長投”、“借新還舊”來擴充資金來源的地方融資平臺一下子出現了資金來源枯竭的情況,加大了平臺貸款出現“逾期”的風險。
此外,在當前宏觀緊縮的經濟背景下,大規模變現地方政府資產,例如土地拍賣和在低迷的資本市場上出售國有股權都會由于市場深度和廣度有限,導致流動性匱乏。因此,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面臨的主要是再融資的“流動性”風險,即只要給予地方融資平臺持續的資金支持,其有能力逐步清償債務,而非面臨無力清償債務、并有可能破產違約的“償付風險”。
但是,不排除某些區域和行業的償債風險較大,隨著償債高峰的到來將會受到一定沖擊。一是個別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負擔較重。2010年底,有78個市級和99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高于100%,分別占兩級政府總數的19.9%和3.56%。二是部分地區高速公路、普通高校和醫院債務規模大、償債壓力較大。部分地區的高速公路處于建設期和運營初期,其收費收入不足以償還債務本息,主要依靠舉借新債償還,2010年全國高速公路的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其他相關債務借新還舊率達54.64%。這絕不可掉以輕心,它們很可能就是起爆時間設置在2012年的定時炸彈。
以更大視野來看,從歐洲到美國再到日本都在經歷一次公共債務的危機,它究竟是金融危機的后遺癥,還是危機的第二階段,從私人債務向公共債務過度,從美國的債務上限,到歐洲希臘違約,再到中國地方融資平臺,概莫能外。誰會笑到最后?毫無疑問,這無疑將塑造全球經濟演化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