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連日來在山東、安徽、江蘇等地調查發現,這些蔬菜不少是在還沒有成熟時被抹上“催熟劑”,提前上市,進入百姓餐桌的。令人擔憂的是,催熟劑是否可以隨意使用,到底有沒有害,有關部門竟給不出明確說法。(新華網7月17日)
外表紅彤彤的西紅柿,捏起來硬邦邦的,切開后籽是綠的,吃起來像是沒長熟;黃瓜通身碧綠帶刺,“身板”筆直,頂上還有一朵小黃花……這些外表誘人但似乎有些“異常”的蔬菜,在各地菜場并不少見,它們都是用“催熟劑”“催熟”的。因為連相關部門都不能說“催熟劑”對人體有沒有害處,所以公眾也不能對其下一個確切判斷,就如同前段時間的“添加劑”一般。有害無害雖不能確定,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用“催熟劑”催熟的蔬菜水果同天然成熟的蔬菜水果,口味肯定不同。
為何“催熟劑”能夠大行其道?業內人士表示,使用催熟技術是蔬菜儲存、運輸等環節的客觀需要,但不規范使用則是許多利益的驅動。一方面,“催熟劑”可以讓蔬菜早一點上市,能夠讓菜農早一點“占領”市場,另一方面催熟劑也可以增加產量,比如一位菜農對記者說,用不用“催熟劑”差別很大,正常長的黃瓜畝產5000斤左右,用了可以到8000斤。除此之外,用過“催熟劑”的蔬菜更容易儲存,不易壞,同時外表也更加光鮮亮麗,容易吸引顧客。用一位菜農的話形容:“大家都用這個東西,你如果不用,價格沒有競爭力,消費者不認可,自然就會被市場‘淘汰’。”
用“催熟劑”是市場競爭的結果,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可誰能否認?西方經濟學上有一個古老定律:劣幣驅逐優幣,因為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于用“舊錢”,而把“新錢”保存起來,這樣就會導致市面上流通的多是“舊幣”,即劣幣,而非“新幣”即優幣。這里似乎也存在這種情形——天然的蔬菜因為不易保存、上市晚、有時還不光鮮亮麗,色澤上難入人眼,導致市場上的蔬菜更多是“催化劑”“催熟”的蔬菜,天然蔬菜反而越來越少,直至退出市場。之所以把“催熟”的蔬菜比作劣幣,就在于我們真不知道“催熟”的蔬菜中到底含有多少對人體有害的化學元素。
但用化學制劑來進行所謂的“現代農業”生產,在我們這里已不是新鮮事,甚至誰種菜不用化肥、不打驅蟲劑、不打農藥、除草劑就表示他不會種菜。有家日企山東種地,不打農藥,不用化肥,種了5年地,卻仍沒見回本,這成了當地農民的笑柄,甚至慢慢“失望”。日企不打農藥,不用化肥,地里長滿草,農民覺得是在糟蹋土地,但日企說他們是為了十年以后的中國高端奶市場(7月12日《新京報》)。不一樣的理念,值得深思。
筆者曾聽過,一些菜農出售到市場上的蔬菜自己是不吃的,自家吃的菜是單種的。一些在農村有親戚的城市居民也喜歡讓親戚給自己捎點菜,想來應該是自家吃的菜安全味道又好。對“催熟”的蔬菜,我們并不陌生,但陌生的是原生態天然蔬菜,那種菜的味道如何?許多人應該想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