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購政策畢竟屬于行政干預,如同西藥,短期能見效,但對市場機制的負面作用也不小,如果真如有些研究機構認為的那樣:限購城市將超100個,恐怕過猶不及了吧。
自去年初算起,這場調控房價的“戰役”,進程已經過半,正在步入“攻艱“階段,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惶恐、焦躁、擔憂的情緒。高房價這座“堅城”,被攻破的時日已經不遠。
昨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6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數據表明,雖然房價還在上漲,但漲幅正在持續回落,6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比5月份上漲了0.1%,而在今年1月份,這一增幅為0.8%,去年4月為1.4%。按照這一趨勢,那么三季度,全國房價將迎來真正的拐點,也即房價由正增長,變為負增長。而上次負增長出現在去年6月,遺撼的是只有一個月,可謂曇花一現;上上次則是2008年8月-2009年2月,持續了半年之久。大家都能明顯感受到2008年底那次降價,而對去年則基本沒有印象。
對于廣大普通民眾而言,眼看房價這粒“人參果”就要落下來了,可仍是憂心忡忡,因為去年以來的四輪調控的“大棒政策”,都沒能將其打落下來。這次,同樣焦躁不安的還有政府,本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繼續加強房地產調控工作,指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部分城市房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有的城市調控力度有所放松。要嚴格落實地方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住房保障職責,已實施住房限購措施的城市要繼續嚴格執行相關政策,房價上漲過快的二三線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購措施。
自今年1月“新國八條”出臺之后,樓市已持續降溫,一線城市成交量大幅下降,房價漲幅趨緩,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的這一表態,讓業界頗感意外。近日更有媒體報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經開始調查分析部分二三線城市和中小城市房價快速上漲的成因,并據此草擬新一輪的限購城市的名單。新一輪樓市調控,一時間陰云籠罩。
仔細思量,國家繼續加強房地產調控的目的,也正是為了提高調控效果全面顯現的保險系數。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地方政府“不老實”,本地樓市連續低迷幾個月后,就忍受不住寂寞了,尤其是土地出讓金和房地產稅收的萎縮,讓他們有點捉襟見肘。明著不敢與中央對著干,卻已在私下里嘗試放松調控,對于限購措施的落實有所懈怠。
二是市場需求仍有所表現。一方面,在限購城市,住宅的投資投機性需求多已逃之夭夭,但在部分未限購城市,卻出現了他們的身影,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這些大都市周邊的中小城市,經濟水平和城市環境也不錯,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近幾個月這些地方的房價上漲明顯;另一方面,開發商的購地需求仍然可觀,表現在地價上漲較快,第二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居住用地價為4443元/平方米,同比去年同期10.7%,而高地價會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房價。
這場“高房價”的戰爭,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了,但絕對不是部分人所謂的“大跌一半”。只要堅持當前的調控政策不放松,房價“拐點”一定會到來,至于下跌持續時間,能達到2008年那輪的6個月,就非常不錯了。對此,普通購房人應理性看待,下半年,只要遇到性價比合適的樓盤,應把握住入市時機。
對于國家部委來說,限購城市還應增加多少,實屬棘手難題。當前,二線城市多已實行限購,只是部分中西部省會城市措施不嚴而已,讓他們重新調整文件,從嚴執行,似乎不太現實。而三線城市數量龐大,多數城市房價已經企穩,真正房價漲速較快的仍少,有數據為證:6月相比5月,70個大中城市中的一、二、三線城市,房價環比漲幅分別為0.13%、0.14%、0.07%,三線城市房價漲幅最小。筆者認為,限購政策畢竟屬于行政干預,如同西藥,短期能見效,但對市場機制的負面作用也不小,如果真如有些研究機構認為的那樣:限購城市將超100個,恐怕過猶不及了吧。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