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官員表示,催熟劑目前在農業生產中允許使用。而對于吃了用過催熟劑的蔬菜瓜果究竟有沒有危險的問題,農業部藥檢所副所長顧寶根表示,植物生長調節劑毒性比食鹽還低。(7月24日《人民日報》)
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杯弓蛇影,恰恰是因為職能部門對非自然食品的無度信任。“植物生長調節劑毒性比食鹽還低”,這個比方通俗易懂,但未必能令人信服。一者,若算時間,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全世界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也不過是上世紀30年代開始,前后七八十年,還不到一輩人的時間,恰如轉基因的安全性論證一樣,不經過幾代“小白鼠”的安全驗證,何以證明其毒性比古已有之的食鹽還低?二者,常識上說,比如學名叫“乙烯利”的催紅劑,也就是俗稱的催熟劑,雖然是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本質卻屬低毒農藥的一種,早有學者表示,人體食用農作物上殘留的“乙烯利”后,有可能引發哮喘,甚至致癌,兒童食用也有誘發早熟的可能,此類生化制劑,果真能和食鹽的安全性相較高低?
無視民意關切、奢談學院派理論,這是專家進化為“磚家”的根本。敢情我們的專家是以“吃不死人”作為食品安全的最高標準。專家不爭氣,誰也沒脾氣。
我們常說真理來自于實踐,換言之,真理是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的。專家在給我們傳道授業的時候,越來越像火星人:神通大了,人性沒了。專家也好,公權也罷,首先要回歸于常理常情的“人”,說的話才有人信、才有人聽。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