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歐美的上市公司與市場研究者雞同鴨講,來自火星與地球的族群,撞出激烈的火花。
近期國際市場做空中國概念股者引領一時風騷,默默無聞的研究者與投資機構一舉成名。歐美股神紛紛折戟。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者歐洲股神安東尼·波頓都晚節不保,其旗下富達中國特殊情況基金今年以來縮水了15%,安東尼波頓在香港的兩項投資均錄得帳面損失;因次貸危機期間堅持做空大紅大紫的保爾森,其旗艦基金Advantage
Plus六月錄得11%虧損,因為出手了全部遭渾水研究質疑造假、遭對沖基金集體沽空的嘉漢林業,一度勁蝕逾7億美元,該基金累計今年上半年,損失更達18%。而股神巴菲特如果繼續持有比亞迪,恐怕利潤不會僅僅少七成,常勝將軍的鎧甲上有了黑斑點。
在做空得手之后,歐美研究機構再接再勵,但他們離開了中國的現實,陷入了臆想的境界。
盡管中國概念股的股價止跌回升,但海外機構做空中國概念股的勢頭卻并沒有減弱。繼國際評級機構穆迪之后,7月18日,惠譽國際評級機構在一份評估35家中資企業的報告中表示,使用中國會計準則以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這些企業的主要劣勢指標。惠譽認為這35家中資企業在公司治理方面面臨壓力。惠譽認為,由于目前許多中國企業被發現在財務或公司管理方面薄弱,投資者的這種負面情緒可能在短期內仍將持續。同時,高企的現金儲備和高估值可能掩蓋公司實際存在的財務問題,對家族企業和獨立董事任職超過5年的公司,這些投資者都應給予重視。中國公司確實存在管理與財務問題,但因此指責中國的會計準則,則是指鹿為馬。
國際市場唱空中國經濟的主要渠道是中國房地產與地方債,這兩個領域的確是中國經濟的軟肋,不過這兩根軟肋還沒有斷裂,刺中中國經濟的心臟。西方研究機構看到了誠信問題,卻將原因歸咎于可笑的中國的會計制度與在上海上市,事實上,能夠真正遵循中國會計準則不做假帳的企業十分難得。
中國經濟真的進入拐點了嗎?未必。國際資金想做空中國的銀行股不會成功,他們忘記了中國高達3萬億的外匯儲備,以及正在市場兌現的國有資產;但國際資金對于中國概念股的狙擊卻十分精準,因為一群中國通找到了一些急于求成的中國企業的造假命門。
陰謀論過于泛濫。做空中國概念股未必是一場陰謀,而是資本貨幣市場上常見的對軟弱流血者的獵殺,國際投資者的可以做空、抄底、高拋,所有這些都不足以構成陰謀的證據。謀劃于密室的陰謀無中生有、捕風捉影,以莫須有的傳聞徹底地擊垮一家企業,以連鎖的獵殺徹底地擊垮一個經濟體。
中國正在迎來債務的隱性違約高發期。以中國的地方城投公司的企業債,一旦向國內外市場徹底開放,獵殺行為將層出不窮。原因很簡單,從評級到定價充滿錯謬,在一個封閉的市場進行的一場不求對錯的自娛自樂游戲。
國內債務市場恐慌情緒蔓延,7月6日,多只城投債遭遇了恐慌性拋售。
恐慌始自云南最大的地方平臺公司云南省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試圖違約、為緩解債務危機進行資產重組的消息讓市場恐慌。上海城投貸款從短期展成長期,是償債能力弱化的明確信號,可為佐證的還有審計署日前公布的報告,其中稱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中用于高速公路建設的債務余額為11168億元。部分地區的高速公路處于建設期和運營初期,其收費收入不足以償還債務本息,主要依靠舉借新債償還,全國高速公路的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和其他相關債務借新還舊率達54.64%。而2012年和2013年,分別有24%和17%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到期。
中國債券市場的風險不是債務主體缺乏償債能力,而是從未建立起正確的債券定價體系。中國的債券市場取決于資金多少與政府的負擔意愿,而不是經過市場考驗的信用評級機制。
以地方債而言,當市場充斥貨幣時,中央財政背書的地方債以低利率拍出了高價,根據歷史經驗,地方債發行利率與同期限國債平均利差在5到10基點。地方無論貧富,都享受高信用評級,地方債因此成為扶貧債。在央行收緊銀根后,民間利率上升,此時無論什么地方的地方債都失去了吸引力。7月11日,今年年內首批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認購需求不足導致票面利率上行。其中,3年期品種出現部分流標,,這是2010年地方債合并發行以來首次出現流標。這并非今年的地方債信用比去年差,完全拜緊縮的貨幣政策所賜。
企業債更是如此。在嚴格的審批之下,企業債成為保障房資金的重要來源,保障房的低盈利被置之腦后,而享受到了地方投融資平臺的信用評級。在2006年年初,有報道指出, 90%以上的企業債等級都是A-1+,這使得國內企業債信用評級基本上成為了“擺設”。投資者本來寄希望于無擔保企業債進軍市場,可以改變信用評級形同虛設的情況,但現實并不讓人樂觀,依靠企業債發行者的盈利模式,讓評級機構失去了客觀公正的立場。
有市場,卻沒有市場定價體系,當信用危機爆發時,市場惟一化解風險的辦法是凝凍、徹底失去流動性。
隨著對債券違約的擔心加劇,出現前所未有的評級調降將對信貸市場構成進一步打擊,信用恐慌、地方債審計與資金緊張,已影響到市場交易,有交易商表示:“過去兩個禮拜,幾乎無人交易地方政府相關債券。市場沒有買家,只有賣家。”這是典型的信用凍結狀態。人們無法依據信用等級給市場定價。
有信用評級機構,有債券市場,有交易商,有規則,表面上一切齊全,但實際上,定價靠貨幣,靠行政優惠,市場成為圈錢市,成為扶貧市,失去效率,規則成為擺設,獨董成為花瓶,這是中國資本與貨幣市場的真正風險,可以一步倒退到行政主導時代。
如果因此認為中國債券市場會崩潰,則是大錯特錯。不要說債券市場狹窄,以云南城投債而言,即便無法償債,國資重組與上市,將從社會上得到源源不斷的現金。中國76萬億的存款將是最后的托底,所以,做空中國經濟、銀行者,在近幾年內,只有一個結局:失敗。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