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指導我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五位一體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同時指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新提法、新論斷,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階段為進一步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而提出的新指針,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提法是二十多年來沿用的基礎性作用提法的繼承和發展
1992年,黨的十四大第一次確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從那以后,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在各個領域蓬勃開展。到上個世紀末,中國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起飛和迅速發展,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GDP占世界GDP總量的份額,已從1978年的1.8%,2012年提高到11.5%,2012年人均國民總收入已經達到5680美元,進入中上國家行列。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加上進入新世紀后改革步伐有所放慢,因而存在不少體制性問題:突出地表現在政府直接配置資源過多,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干預過多,存在多種形式的行政壟斷,一些部門在非自然壟斷環節限制競爭,從而妨礙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形成和完善;政府對宏觀經濟的管理還不完善,對市場的監管不到位,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也遠未到位等等。這說明,在政府與市場關系方面,存在政府越位和缺位現象,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市場機制對于社會經濟活動的調節作用。
為了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提法,代替過去沿用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提法,新的提法對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處于支配地位的作用表達得更加明確,更加鮮明。本來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在一般情況下,由市場配置資源比由計劃配置資源可以帶來更高效率。我們要從不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向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要遵循這條規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意味著,凡是依靠市場機制能夠帶來較高效率和效益,并且不會損害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都要交給市場,政府和社會組織不要干預。各個市場主體在遵從市場規則范圍內,根據市場價格信號,通過技術進步、管理、創新,來努力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降低成本,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優勝劣汰。市場機制即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這只無形的手,像一條無情的鞭子,督促著每一個市場主體努力再努力,前進再前進,永不停滯、永不懈怠,使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呈現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局面,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這正是馬克思所說的價值規律的革命作用的表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們有很好的條件使價值規律的革命作用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非意味著不重視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一是要搞好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運行,防止大起大落;二是要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政府主要是裁判員而不是運動員,即使對國有企業也要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三是要做好公共服務,這方面現在做得很不到位,需要加快補上去;四是加強社會管理,搞好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和全面進步。可見,政府職能轉換到位,對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三個指向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既是我們黨對市場化改革認識的深化和發展,也是針對我國經濟改革實踐的發展對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我國深化改革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我認為,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主要指向有三點。
第一,解決政府對資源配置干預過多問題。目前中國經濟體制存在的最突出問題是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過多。一些地方政府公司化傾向嚴重,追求本地區短期GDP增速最快化,為此不惜拼資源、拼環境,債臺高筑,對民生問題不夠重視。一些中央部門則熱衷于維持審批體制,追求部門利益,有些官員甚至搞權錢交易,違法牟取私利。與此同時,政府在向老百姓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監管食品藥品安全及環境污染等方面做得不到位。
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按照此次三中全會的精神,今后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同時,政府要積極轉變職能,以便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可以認為,政府改革、政府職能轉換是目前深化經濟改革的關鍵,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也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
第二,解決市場體系不健全、真正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問題。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需要有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和公平競爭的環境。目前我國的市場體系還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市場化程度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這同政府不當干預過多有關,也同市場發育程度不夠成熟有關。同時,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也不健全。有的地方搞市場封鎖,對外地產品和流向外地原材料搞價格歧視;為鼓勵本地區高耗能產品生產的發展,不顧國家禁令實行優惠電價,以及放縱排污等;假冒偽劣產品也時有出現,沖擊市場,坑害消費者。所以,我們必須加快建立現代市場體系。其中,政府要加強市場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使各個市場競爭主體,在公平的舞臺上平等競爭,優勝劣汰,不斷提高效率。
第三,解決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一些歧視性規定,包括消除各種隱性壁壘設置等問題。首先是認識問題。一個時期以來,無論是理論界,還是經濟界,總有人對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估計不足,不承認非公有制經濟同公有制經濟一樣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三中全會第一次作出了明確的肯定回答,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是三中全會的一個亮點。
前一段時間,由于認識的不足,有些地方也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導致在政策和行動上對非公有制經濟的一些歧視性規定。如在市場準入方面,設置“玻璃門”、“彈簧門”,限制競爭;在貸款方面的不合理規定,致使許多民營企業融資成本很高。黨和政府一直采取措施,解決這些問題。三中全會明確要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增長、促進創造、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要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包括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切實放寬市場準入,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而不只限于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公司制度。
實際上,改革開放特別是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后,在總的有利政策環境下,非公有制經濟獲得迅速發展。1995年,個體經濟2529萬戶,從業人員4614萬人,而到2012年底,個體工商戶已達4059萬戶,從業人員約8000萬人;1995年,私營企業65.5萬戶,從業人員956萬人,注冊資金2621億元,而到2012年底,私營企業已達1086萬戶,從業人員超過1.2億人,注冊資金超過31萬億元。2012年,非公有制經濟稅收占全部稅收比例已達73.1%,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已達61.3%。現在,非公有制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已超過一半,占新增就業崗位的80%以上,且已成為技術創新的生力軍。可以預期,在三中全會的指引下,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將會有更好更快地發展。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