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將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原來的1%擴大至2%。臺灣《旺報》18日文章稱,這是大陸向匯率自由化及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再邁進一步,值得重視。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目標,是在實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邁向人民幣國際化,但要實現此一目標,無疑是一項艱巨挑戰。
文章摘編如下:
大陸自2005年實施匯制改革,人民幣匯率改采浮動管理,浮動區間為0.3%;2007年改采中心匯率制,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亦擴大至0.5%;及至2012年再擴大為1%。這次匯率浮動區間調整距上次只有2年左右時間,幅度從1%擴大至2%,凸顯出匯率自由化速度正在加快。
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目標,是在實現人民幣可自由兌換,邁向人民幣國際化,但要實現此一目標,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及趨近市場價格是必要條件,也是必須付出的代價,這對執行匯改政策的人民銀行而言,無疑是一項艱巨挑戰。
從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變化來看,自2005年匯改迄去年底止,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達33%,如再考慮近年大陸工資及物價大幅上漲等因素,以購買力衡量,人民幣升值幅度估計逾5成以上,實質匯率已接近合理水平。
然而,從長期來看,盡管大陸經濟成長率已經放緩,但仍遠高于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及全球平均水平,且人行擁有高達3.8兆(萬億)美元外匯存底,市場對人民幣邁向國際化又有無限憧憬,因而預期人民幣長期仍將升值的市場心理揮之不去,這也讓人民幣成為近期比美元更為強勢的超強貨幣。
從去年中以來,在美國聯準會政策量化寬松(QE)退場陰影下,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對美元紛紛貶值,平均貶幅1至2成,日圓對美元貶值亦超過1成,但人民幣對美元卻逆勢升值,再加上大陸錢荒蔓延,利率居高不下,因而引發套匯及套利熱錢涌入中國大陸,更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去年全年人民幣升值幅度達2.9%,今年1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迭創新高,距離“破6進5”只差一步之遙。人民幣強勢加劇熱錢涌入,影響金融安定,且對大陸出口及經濟的沖擊愈來愈大。這種悖離短期經濟現實的人民幣升值趨勢,是人行推動匯率改革所面臨最棘手的問題。
觀察近期人行采取兩大對策:一是自昨日開始實施的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既讓市場更能反映短期均衡匯價,也藉此提高炒作人民幣的風險;二是改變人幣單向升值預期心理,自2月下旬迄今,在人行明顯介入下,人民幣匯率出現急貶走勢,迄上周五為止,累計貶值幅度近2%,將去年全年人民幣2.9%的升幅跌掉大半,這是2005年匯制改革以來罕見現象,對于幾年來視人民幣升值乃理所當然的國際及兩岸三地人民幣商品投資者及外匯炒家,無疑是一次震撼教育。
人行成功逆轉人民幣單向升值趨勢,不僅改變市場押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心理,有效遏阻熱錢繼續流入,而且也有利于擴大匯率浮動區后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浮動。
近來大陸經濟客觀情勢出現轉變,2月大陸制造業PMI(采購經理人指數)滑落至近8個月低點,今年前2月大陸出口表現亦遠低于預期,致令很多市場人士擔憂未來人民幣可能持續貶值。惟從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來看,今年大陸仍將致力維持7.5%左右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增長目標;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仍是核心政策,因此,只要大陸堅定推動深化改革,激發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人民幣再急貶的可能性不大。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