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上任之后,對于房地產政策基本上是蕭規曹隨,所以對上一任政府留下的房地產政策基本上沒有表達多少意見,只是在保障房建設及棚戶區改造上多加了一些力。既然以房地產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不會改變,這就是有了2013年國內房地產市場快速增長。
但是,天有不測之云,國內外金融市場之變化,這種增長不可持續的房地產市場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就出現了調整,而這種調整延續到2014年則成了一種大勢。即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周期性調整全面開始,房地產市場的預期也出現全面逆轉,由此,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及供求失衡也全面表現出來。
所以,在過去的近一年時間里,各地已不斷傳出地方政府暗地里放松限購的消息,直到今年6月,內蒙古呼和浩特才成為首個正式宣布取消限購的城市??吹胶艉秃铺厝∠拶彌]有得到中央及民眾的指責,各地方政府紛紛模仿,并演出了一場又一場地方政府放松樓市限購限貸的鬧劇。目前,在過去幾年已經實施限制政策的46個城市中,目前已有37個城市實行不層面的房地產政策放松。比如,有些地方政府鼓動輿論圍攻貨幣政策,有些城市將回購商品房,有些用財政補貼購房者等,地方政府托市之意圖十分明顯。其目的當然是讓當前的房價頂在天花板上不下跌,然后以此來影響地價,來增加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
對于地方政府五花八門的房地產救市政策,看上去中央政策不動聲色,地方政府都以為中央政策會重新回到經濟“維穩”軌道上,還會如早幾年那樣通過過度的信貸擴張來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以房地產來拉動整個經濟的增長。這就有了早幾個月地方政府千方百計對房地產政策的放松,希望以此來拉動土地市場及地價。
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并沒有看到中央重申經濟發展重要性時提出“三個必須”,即經濟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這是當前經濟增長的新常態。也就是說,經濟維穩沒有什么不可以,問題是這種維穩能夠便符合經濟發展內在性嗎?能夠符合自然發展的內在性嗎?能夠讓整個社會各階層民眾都能夠分享到其增長之成果嗎?
很顯然,當前國內的經濟“房地產化”,它是與這三個“必須”相悖的。因為,當前“房地產化”經濟已經造成了產業結構、消費結構、投資結構、金融結構等方面的嚴重失衡。這種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還有,“房地產化”經濟只是在傳統的經濟上打轉,而且是嚴重損害環境、超支未來的經濟,當然不符合自然規律。再就是這種“房地產化”經濟也導致國內居民收入分配嚴重不公、政府官員貪污腐敗嚴重、社會矛盾沖突四起等。因此,“房地產化”經濟的調整是趨勢也是必然。
因此,中央在不動聲色的情況下,宣布《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公開征求意見。對于這個條例,早些時候市場一直在傳言,短期內不會出臺。地方政府也透過這信息,全面放松房地產市場各種調控政策。但是,當前中央政府這一招,不僅在于全面地摸清國內住房市場情況,盡其量地讓國內住房市場的信息公開透明,而且它更是房地產稅征收的基礎。
我早就指出,房地產稅作為現代房地產市場最為重要的經濟杠桿,如果能夠制定一種公平公正的房地產稅收政策,那么無論是對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整還是對房地產市場腐敗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而房地產稅的公正公平就得建立在一個清楚透明的稅基上,或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全國性普查。這就是《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施行后的最為重要的功能。也就是說,《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公布實施了,房地產稅的征收會遠嗎?
還有,國務院開始對近幾年土地管理利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這次大審計范圍一直下到縣級,主要針對2008年至2013年五年內的土地出讓金收支、土地征收、儲備、供應、整治、耕地保護及土地執法情況進行審計,所涉機關包括財政、國土資源、住建、發改委、林業、農業等在內的多個系統。而這次土地大審計不僅要治理地方政府腐敗問題,也要醫治地方“土地財政”問題。而“土地財政”解決不僅在于來醫治及擠出房地產市場泡沫、來化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之債務風險,也涉及中國的地方財政制度重大改革。而這方面又與房地產稅征收有關。
可以說,對于不動產登記條件及土地管理大審計這兩個方面,如果中央政府相關的制度設計的合理(不過,從條例向社會征求意見,就說明了制度設計有了好的開端),那么它既是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也會對當前房地產市場造成巨大的影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房地產市場博弈就從這里開始。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