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國經濟數據全面回落,市場對政策加碼的預期升溫。不過,寄望大的政策調整,恐難如愿。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稱,中國政府不會因為單個經濟指標的變化而做大的政策調整。
樓繼偉在9月20日至21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做出上述表示。他稱,當前中國經濟總體上平穩增長,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1月-8月就業情況良好,但同時也面臨增速放緩的壓力。
“在此情況下,中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將繼續著眼于綜合性目標,特別是保持就業增長和物價穩定,不會因為單個經濟指標的變化而做大的政策調整。”樓繼偉強調。
對近期涉及促進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樓繼偉歸納為三類:一是進一步給小微企業減輕稅負;二是通過政府和社會部門合作(PPP)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等領域;三是繼續堅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336項具體改革任務中,財政部門牽頭負責70多項改革,并參與落實100多項改革。新預算法將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還不斷推進國有企業、戶籍制度、農村土地等領域的改革,這些結構性改革都將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
2008年以來,中國政府為了穩增長,大量通過地方融資平臺為基礎設施建設籌措資金,這一做法備受爭議。樓繼偉承認,中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采取的經濟刺激措施提振了經濟增長,但也帶來了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地方政府債務增加等問題,“不能完全依賴公共財政資金進行大規模投資”。
近期,受制于資金來源問題,中國基建投資增速持續下滑,前八個月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同比增長23.5%,增速較1-7月累計回落1.5個百分點。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要求。樓繼偉稱,財政部將這一要求與處理地方政府債務存量結合起來,積極發展PPP模式,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面向社會推出了80個PPP項目;二是成立了PPP中心,主要負責提供不同行業的PPP項目標準文本;三是對地方財政進行培訓,推動各級官員轉變觀念,并指導其分類開展PPP項目。
PPP模式得到地方政府的積極響應。近期,福建、江蘇、重慶等地已推出一批PPP項目,并出臺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