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8uuuk"><sup id="8uuuk"></sup></ul>
    • <ul id="8uuuk"></ul>
    •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看點 » 行業相關 » 正文

      “十三五”規劃主要看什么?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17  瀏覽次數:7
      核心提示: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開會議,備受矚目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會期正式確定,將于10月26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的重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開會議,備受矚目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會期正式確定,將于10月26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是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重大問題,而審議“十三五”規劃建議稿也將是五中全會的核心議題。

          “十三五”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表面上看,“十三五”規劃是在制訂五年規劃,深層次看,其實是對中國發展階段、發展潛力和發展能力的判斷。對于決策部門來說,對中國當前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經濟轉型壓力和結構調整的難度,都需要有足夠的估計。當前,中國面臨著空前的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壓力,“三期疊加”所代表的多種矛盾將在未來五年集中顯現,更重要的是,經濟增長與深化改革也將面臨著戰略上的艱難平衡。

          因此,中央對“十三五”規劃將定下何種基調?“十三五”的發展目標是什么?未來發展的思路何在?中國將呈現何種發展格局?可以期待,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之后,國家層面的“十三五”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發展目標、戰略重點、主要發展思路等,都將公之于眾,成為國內各級地方、各個部門制訂“十三五”規劃的參考依據。

          在筆者看來,“十三五”規劃有幾個看點值得重視:

          看點一:經濟增長目標。鑒于“十三五”規劃的核心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保持一定經濟發展速度是關鍵。而在下行壓力大、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保增長成為第一要務是合情合理的。

          眼下關心的問題是,中國應以何種增速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目前,關于“十三五”規劃會否下調經濟目標引發激烈爭論。鑒于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穩增長任務加重,有專家認為,可以將“十三五”時期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下調至6.5%。但也有專家認為,盡管6.5%是一個更合理的選擇,但7%可能才是更合情的結果。如果按照傳統規律,定在6.5%能留出較大的政策空間,但政策之“錨”的作用不明顯,可能導致目標形同虛設。而且以7%為目標并不意味著實際增速會大幅高于7%,也不意味著中央不能容忍增速跌破7%。

          在筆者看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面臨的增長任務目標也各不相同,估計不少發達地區將會提前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在經濟新常態之下,如果全國是6.5%的平均增速,那么地方經濟一般而言就不能低于這一速度。就此而言,在“十三五”期間,恐怕需要全國都保持住7%左右的經濟增速為宜。

          看點二:區域發展變化。改革開放30多年,形成了中國東、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梯度格局,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是面向東南部海洋的開放。未來中國的發展,需要在戰略格局上平衡東部與西部、沿海與內陸,這種調整不止于過去扶貧式的西部大開發,而是通過西部地區的系統發展與開放,構建起中國新的增長基礎?!耙粠б宦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多種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都會在區域發展的結構性調整中找到著力點。

          看點三:市場化改革和轉型升級。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政府保增長的壓力也隨之大增,中國政府很容易走向通過政府干預、政府投資、政府擴張信用的方式來拯救經濟。但這種短期救市的副作用很大,代價很高,除了直接投入的成本很高昂外,最大的害處是推遲了市場出清的調整過程,在救市的同時又制造了新的結構問題。因此,決策部門應該調整思路,只要中國經濟有托底的手段,就應該進行市場化的調整,并借此機會推動市場化改革。

          當前中國正處在“十三五”規劃制訂的關鍵時間節點,面對中國經濟持續增大的下行壓力,決策部門應該吸取此前在實體經濟及股市動蕩中的經驗教訓,調整思路,堅持市場化改革,避免政策措施阻礙市場的自我出清。越是在經濟轉型時,越應該堅持市場化的改革。這才是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關鍵問題。

          看點四:增加財政控制力。中國經濟中的行政力量推動雖然依然重要,但是外部社會因素和市場因素的影響在不斷增大,社會經濟運行的機制也在發生變化。因此,“十三五”規劃中必須考慮更多的因素和更大的范圍,財政的宏觀控制能力就是五年規劃應該大力加強的內容之一。在未來,財政問題涉及財政資源的配置和管理、涉及中國的外債擴張問題、涉及到地方債發行與地方債務管理、涉及到稅收政策調整與稅制改革、涉及到產業投資方向、涉及到政府和部門收費制度的改革,甚至還涉及到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等等。由此可見,增加財政的宏觀控制力,對中國未來的國家治理有重要作用。

          總之,面對新常態、樹立新理念是“十三五”規劃時要堅持的出發點和大原則。新常態不是一個被動等待的外部環境,不管是中央還是各級地方不僅要去適應它,調整發展目標,更重要的是,還要轉變發展觀念,主動引領新常態,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尋求創新——體制和機制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服務創新?!笆濉彼氖歉哔|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如果在新常態下的調整中,能夠培育出以市場化方式成長的創新點,中國經濟再創奇跡將可期。

      點擊次數:  [責任編輯:羅明松 林琳 賀光岳] 轉載請注明“來源:水泥商情網”
       
       
      [ 行業看點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看點
      點擊排行
      ?
      新手指南
      采購商服務
      供應商服務
      交易安全
      關注我們
      售前郵箱: 941119950@QQ.com
      售后郵箱: 364905246@QQ.com
      中國水泥商城

      24小時在線客服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時間聯系在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