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對經濟形勢進行預測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有很大的風險,因為中國經濟社會處于快速變動之中,沒有穩定的規律。去年,搜狐財經邀請我預測2015年的國企混改情況,我寫了一篇《不會有大型央企參與混改》,認為除了少數試點單位,國企混改在2015年仍然會比較謹慎,幸運地預測準了。但是,今年我不知道自己的預測是否準確。立此存照吧。
2015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教授在人大老博士論壇上稱,由于國企重組等因素影響,我國要準備迎接第二輪下崗潮。但是,根據我們對國內外形勢的分析,2016年可能會有不少工人因為國企重組下崗,但不太可能有大規模的下崗潮,至少不會出現1998年那樣的大量國企工人下崗失業浪潮。
首先,國企總體規模仍然會保持穩定。影響國企規模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供給側改革,這是做減法。很多產能過剩的行業,例如鋼鐵、水泥、煤炭、玻璃等,其中的大企業很多都是國有企業。因此,壓縮產能、淘汰落后設備、推進兼并重組、提供全要素生產率,就意味著這些行業的國企要大量裁減冗員。這必然意味著有不少國企工人轉崗、分流或下崗待業。但是另一方面,中央接連發布了多項關于國企改革的“1+N”文件,主旨是鞏固國企的經濟龍頭地位,明確提出“做優做強做大”國企,這其實就是做加法。在這系列文件的指引下,一些強勢的、經濟效益較好的國企,特別是壟斷行業的國企和中央國企,會進一步擴大規模,從而吸納更多職工就業。兩個方面的因素疊加,一減一加,估計在絕對值上減法略大于加法,這就決定了國企的總體規模會保持穩定,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裁員和下崗浪潮。
其次,從全球制造業格局來看,中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雖然上升較快,但是總體上仍然有一定的優勢。2004年前后,中國勞動力成本開始明顯上升,甚至出現了“民工荒”。但是,根據我們的調研,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仍然有20%左右的優勢。特別是低端勞動力,中國的勞動工資明顯低于美國、德國和英國。當然,與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未必便宜,但中國市場的優勢是相關配套產業比較齊全、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這些導致大部分外資企業仍然留在中國市場。這一國際格局決定了,即便有大量國企工人分流出來,相當部分也可以被其它行業或者非國有企業企業吸納。
再次,從人口結構來看,由于中國老齡化比例在上升,從國企分流的青壯年勞動力再就業的概率較高。根據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杜鵬教授的報告,2014年底中國60周歲以上人口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以上人口達到1.38億,占總人口的10.1%。按照人口預測的曲線圖,從本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一直到2100年,我們的老年人口都不會再低于3.5億人。這意味著,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青壯年以及中年勞動力,只要身體健康,只要有工作意愿,再就業的成功概率就會較高。政府要做的是,為這些國企下崗工人提供各種再就業培訓,提供穩定的社會保障收入,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財新網 (作者聶輝華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